【施政報告2025懶人包】吸引外資/北都發展/學生宿舍/中小企支援 - 美聯工商舖
【工商舖學堂】17/09/2025

【施政報告2025懶人包】吸引外資/北都發展/學生宿舍/中小企支援

【施政報告2025】於9月17日發表,香港政府已完成逾40場諮詢會,廣泛收集各界意見。行政長官李家超強調報告將聚焦「拼經濟、謀發展、改善民生」,特別在樓市鬆綁、商廈活化及基建擴張等方面釋放利好信號。對於工商舖投資者而言,這份報告帶來重大轉機,本文綜合消息,助您掌握投資先機。

一、吸引外來資金/企業措施

優惠政策包與招商

  • 財政司司長帶領制定促進產業和投資的優惠政策包,涵蓋批地、地價、資助及稅務減免,吸引高增值產業和高潛力企業落戶香港。
  • 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及投資推廣署靈活運用政策包,與企業洽談落戶細節,由財政司司長拍板。
  • 研究更靈活機制,容許行政長官及財政司司長制定符合國際規則的稅務優惠措施。

引進與發展產業

  • 新型工業化與科創
    • 以科創帶動高增值製造,促進新型工業化,加快培養本地及引進境外新興產業,推動經濟多元發展。
  • 飛機回收與航空產業
    • 引入歐洲領先航空服務公司,設立飛機拆件及高價值零件回收交易服務,促進貿易、保險、融資、租賃等產業。
    • 與香港國際航空學院合作,培訓專業技術人才,鞏固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地位。
  • 生命健康科技產業
    • 香港具備成熟「政產學研投」系統,配合國家創新藥研發,開拓國際市場。
    • 吸引國際及內地頂尖藥企落戶,進行罕見病藥、高端腫瘤藥及先進療法製品的臨床試驗。
    • 透過河套「大灣區臨床試驗協作平台」,實現港深同步試驗,籌備「國際臨床試驗學院」。
    • 2026年成立「香港藥物及醫療器械監督管理中心」,提交醫療器械立法建議,推行「1+」新藥優先審批機制。
    • 醫管局成立「引進創新藥物及醫療器械辦公室」,引入具成本效益的創新藥械。
  • 新能源產業
    • 為實現碳中和,推動可持續航空燃料(SAF)產業鏈,與內地合作在大灣區發展SAF上游至生產。
    • 推行《香港氫能發展策略》,開展氫能試驗項目,制定氫能標準認證,與廣東共建氫能灣區走廊。
    • 2026年上半年啟用全港首間大型電動車電池回收設施,促進電池回收產業。
  • AI與數據科學
    • 將AI作為核心產業,推動「AI產業化、產業AI化」,以「加強基建、推動應用導向」為策略。
    • 成立「AIR@InnoHK」平台及「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」,吸引國際AI人才,預留30億元支持前沿科技研究。
    • 強化融資渠道,利用港投公司投資AI企業,推動內地數據跨境流動至河套用於科研。
    • 推出北區沙嶺數據園區,提供先進算力設施。
    • 推動AI公務及商務應用,確保安全治理,應用場景包括交通管理、便民服務、醫療診斷等。

內地企業「出海」平台

利用香港出口平台優勢,吸引內地企業設立財資中心及區域總部,進行跨境結算、融資及專業服務。 成立「內地企業出海專班」,由商經局督導,提供多元方案,包括:

  • 推動內地銀行在港設立區域總部,開拓東南亞及中東市場。
  • 優化財資中心稅務寬減,與沙特PIF合作設立10億美元投資基金。
  • 帶領銀行及中小企拓展東南亞市場,推廣展覽業及碳排放核算服務。

國際資產及財富管理中心

  • 優化「跨境理財通2.0」,內地投資香港財富產品戶口增至11萬個。
  • 優化基金、家族辦公室及附帶權益稅制,推動房託基金納入「互聯互通」。
  • 優化「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」,非住宅物業投資額上限增至1,500萬元,住宅物業成交價門檻降至3,000萬元。

二、北部都會區發展新措施

成立「北都發展委員會」

北都與深圳接壤,面積和未來人口約佔香港三分之一,是香港的戰略發展區域,具有巨大經濟價值和發展潛力,能創造大量職位和提升生產力。為更好發展經濟、改善民生,由行政長官李家領導「北都發展委員會」將會作主導,制訂北都各發展區的營運模式,推動大學城建設;拆牆鬆綁簡化行政程序;採取安全省時省錢的建造方法;及訂立加快發展北都的專屬法律。

政府會引入和培育產業,創造職位和提升生產力,並制訂優惠政策包予發展商,以更快、更靈活的方式與產業商討落戶細節,創造更多高收入的優質職位及提升生產力。

成立北都發展委員會,引入產業重大項目最佳銜接期。委員會分爲3大組別,第一為發展營運模式設計組,按規模及區域度身定制其營運模式,為產業園區成立園區公司。制定公私營營運模式,由價高者得的制度轉向產業綁定的雙向模式。第二,大學城籌劃及建設組,研究大學城發展模式,廣納本地内地大學的校長建議,促進内地國際領先研究中心進駐。

北都發展委員會的職能與結構

「北都發展委員會」將把握引入重大產業項目的最佳時機,推動區域發展。委員會下設三大組別,各司其職:

  1. 發展及營運模式設計工作組
    由財政司長領導,根據區域特色及規模,度身定制各產業園區的營運模式,並為園區設立專屬公司、專門機構。該組將推動公私營合作,改變傳統「價高者得」的制度,轉向與產業深度綁定的「雙信封制」,以實現更高效的資源配置。
  2. 大學城籌劃及建設組
    由政務司長領導,負責研究及規劃大學城的發展模式,廣泛吸納本地及內地大學校長的建議,促進內地及國際領先研究中心進駐北都,打造學術與創新的樞紐。三批大學城土地最早將分別於2026年(洪水橋)、2028年(牛潭尾)及2030年(新界北新市鎮)供使用,小經將考慮以產業為導向,例如在洪水橋╱厦村新發展區一帶,融合鄰近高端專業服務和職業專才培訓聯動發展;牛潭尾一帶則可考慮配合新田科技城和河套區的整體創科發展,包括生命健康科技產業,並與第三間醫學院及綜合醫教研醫院等聯動發展。
  3. 規劃及發展工作組
    由財政司副司長領導,專注簡化行政程序,制定專屬法律框架,採用安全、高效、節約成本的建設方法,確保北都發展項目快速推進。

透過以上措施,北都發展委員會將有效整合資源,推動北都成為香港經濟增長的新引擎,為市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環境。

簡化北都行政措施

靈活批地 推動企業投資

  • 採用靈活土地批撥方式,吸引企業落戶及投資。
  • 租約批地可超七年,提供更大彈性。
  • 按產業政策,採用公開招標、限制性招標或直接批地。
  • 允許北都土地業權人主動交回政府擬徵收的土地,抵銷北都新發展區原址換地或「片區開發」費用,鼓勵市場參與。

試行「分階段開發」模式

  • 參考內地「1.5級開發」概念,推行「分階段開發」試點。
  • 初期建設低密度先導設施(如零售、娛樂、會議展覽),吸引企業、創造收益、匯聚人流。
  • 洪水橋率先試行商業用地「分階段開發」,公開徵求市場意見。
  • 採取多元開發模式(如原址換地、「片區開發」),加速市場參與及發展。

了解更多「片區開發」資訊

制定產業優惠政策包

  • 財政司司長領導相關部門及公營機構,制定涵蓋批地、地價、資助及稅務減免的優惠政策包。
  • 吸引高增值產業及高潛力企業落戶,推動高質量發展。
  • 投資推廣署及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靈活運用政策包,與企業洽談落戶細節,並向財政司司長匯報決策。
  • 研究建立靈活機制,允許行政長官及財政司司長制定符合國際規則的稅務優惠。

「加快發展北都」專屬法律

行政長官將推動制定專屬法律,加快北部都會區的發展,具體措施包括:

  • 授權簡化程序:授權政府制定簡化的法定程序,成立法定園區公司,負責管理及推動指定區域的發展。
  • 專項撥款渠道:為園區公司設立專項資金注入機制,確保資金到位,支持項目快速推進。
  • 促進跨境流動:制定便捷的管理辦法,促進人流、物流、資金流及數據和生物樣本流的跨境流動,吸引科研及高端製造業落戶香港。
  • 加速審批流程:加快建築圖則的審批速度,放寬各分區大綱圖的准許用途,靈活微調發展參數。
  • 高效土地徵收:加快處理徵收土地的賠償事宜,縮短項目啟動時間。

加速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發展

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(河套合作區)位於深圳河兩岸,涵蓋深圳園區及香港園區,憑藉「一區兩園」的獨特優勢,推動兩地創科深度合作。

  • 香港園區進展:河套香港園區第一期首三座大樓已落成,聚焦生命健康科技、微電子、新能源及人工智能等支柱產業,租戶正陸續進駐。餘下五座大樓預計於2027年起陸續竣工。
  • 未來規劃
    • 今年內推出第一期餘下用地的選定地塊。
    • 完成第二期發展規模、產業分布及總體布局規劃。
    • 推行「邊建設、邊進駐」模式,靈活提供工作空間,讓企業可提前進駐,無需等待整個園區竣工。

新田科技城發展藍圖

新田科技城佔地約210公頃(不包括佔地87公頃的河套香港園區),定位為創科產業的戰略基地。政府將於今年內發布《新田科技城創科產業發展規劃概念綱要》,內容涵蓋:

  • 頂層設計及產業定位。
  • 各片區的統籌發展及布局。
  • 引導市場資源投入的策略,促進創科生態系統的形成。

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

為支持北部都會區的發展,政府正加速推進以下交通基建項目:

  • 鐵路項目
    • 古洞站及洪水橋站工程正全速推進,預計分別於2027年及2030年竣工。
    • 已與港鐵公司簽訂第一部分項目協議,採用新思維同步推進北環線主線及支線,目標於2034年或之前開通。
  • 跨境鐵路
    • 港深西部鐵路(洪水橋至前海)將連通港深兩地地鐵網絡,提升大灣區基建互聯互通,增強企業進駐信心。
    • 已就香港段項目邀請承建商及營運商提交意向書,項目正全力推進。

三、打造國際航空樞紐:「機場城市」計劃

香港國際機場三跑道系統已於2024年底啟用,客運量升至1.2億人次、貨運達1,000萬噸。施政報告2025將進一步擴大機場城市規模,涵蓋60公頃陸地及200公頃海域,總投資逾1,000億元,打造「SKYTOPIA」品牌,標誌着本港邁向全球航空樞紐新里程,這對工商舖投資者意味著:

  • 擴大「機場城市」規模:亞洲國際博覽館二期工程已啟動,預計於2028年落成。機管局明年初將就遊艇港灣及配套設施邀請發展意向書,同步建立藝術產業生態圈、開設空運鮮活市集等。
  • 推進「機場城市」遊艇港灣建設:額外提供超過500個泊位,包括可容納80米以上超級遊艇的泊位。
  • 構建機場城市藝術生態圈:集藝術創作工作室、畫廊及貿易於一身,並建設大型藝術品倉儲及配套。
  • 區域聯動:納入港珠澳大橋口岸及東涌東,集商業、休閒、旅遊於一體,利好零售舖位及商用物業租金上漲。

另外,由10月起,政府會擴大飛機乘客離境稅的豁免範圍,涵蓋經水路和陸路來港轉機的乘客。預計可以吸引更多旅客到港消費,帶動香港零售及服務業。

四、增加學生宿舍供應

非本地生學額上限提升:

  • 2026/27學年起,資助專上院校非本地生自費就學人數上限從本地學額的40%增至50%。
  • 資助研究院研究課程超額收生自資學額上限從100%增至120%。

城中學舍計劃:

  • 2025年7月推出,允許商業大廈(包括酒店)改建學生宿舍免改劃手續,保留過剩地積比。
  • 即日起,拆卸原有商廈後重建的新學生宿舍亦可享受同等優惠。
  • 政府將於今年內預留商業或其他土地興建新宿舍,邀請市場提交意向書。

五、中小企支援計劃

  • 融資擔保計劃:延長「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」八成擔保產品申請期兩年,及「還息不還本」安排一年,鼓勵銀行彈性處理企業信貸。
  • 寬減收費:政府將減收非住宅用戶50%的水費及排污費,每戶每月寬減額上限分別為10,000元及5,000元,預計約26萬個非住宅用戶受惠;減收工商業污水附加費50%,預計約35 000個主要為飲食業的商戶受惠。另外,豁免小販、食物業、漁農業、酒牌等的牌照*及許可證首次簽發或續期費用,預計逾6萬個持牌人受惠。以上各措施為期一年。
  • 簡化食肆發牌制度:容許新經營者邊開業邊完成正式牌照申請;「先發牌、後審查」進一步加快了審批程序;為進一步加快審批食肆露天座位的申請,食物環境衞生署會採用新方式,主動統籌各相關部門一同進行「會審」共同處理問題。
  • BUD專項基金:注資14.3億元,擴大資助範圍至8個「一帶一路」經濟體,推廣企業參與展覽及出口活動。

*食物業牌照包括暫准食物業牌照(如適用),涵蓋普通食肆牌照、小食食肆牌照、水上食肆牌照、烘製麵包餅食店牌照、凍房牌照、工廠食堂牌照、食物製造廠牌照、新鮮糧食店牌照、冰凍甜點製造廠牌照、奶品廠牌照、燒味及鹵味店牌照、受限制出售食物許可證和綜合受限制出售食物許可證。至於漁農業牌照,則涵蓋海魚養殖業牌照和飼養禽畜牌照。

政策轉向帶來市場新機遇

《施政報告2025》預計將為香港工商舖市場帶來多項積極政策調整。從吸引投資移民,到北部都會區發展,這些措施有望為市場注入新動力。

地產業界普遍認為,若政府能採納部分務實建議,將有助於激活樓市交投,穩定市場信心,並為香港長遠的房屋及經濟發展奠定更穩固的基礎。

對於工商舖投資者而言,需要密切關注這些政策動向,及時把握市場機遇,尤其是在北部都會區發展和商廈轉型等領域,可能存在著巨大的投資潛力。

2025年《施政報告》於9月17日發表,市民可透過立法會官方網站觀看直播,報告發表後全文將上載至《施政報告2025》官方網站

大家亦可以關注美聯工商舖網頁社交平台,掌握工商舖市場最新消息。

IBD 美聯工商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