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部資訊I2025/11/25
在香港工商舖(工業、商業、店舖)物業交易中,「撻訂」(取消交易)的後果遠比住宅嚴重。本文將詳解導致撻訂的三大主因(估價不足、業權問題、市場波動),並對比住宅與非住宅物業在法律責任上的關鍵差異,特別是關於「追收差價」與「必買必賣」條款的風險。
「撻訂」在物業買賣中,指的是買方或賣方在簽署買賣合約並支付訂金後,因為某些原因決定不再繼續完成交易的行為。撻訂的後果可能十分嚴重,不僅會失去訂金,還可能會被「追差價」,導致意料之外的損失。
根據市場經驗與地產代理數據,工商舖交易失敗通常並非單一原因,而是以下三大因素的綜合結果:
| 常見場景 | 風險指數 | 詳細原因分析 |
|---|---|---|
| 1. 銀行估價不足 (Valuation Gap) | ⭐⭐⭐⭐⭐ | 發生率最高。銀行對工商舖的估價往往比住宅更保守。若成交價高於銀行估價,買家需「抬錢上會」(支付額外首期)。若資金不足,被迫放棄訂金。 |
| 2. 業權或僭建問題 (Title Defects) | ⭐⭐⭐⭐ | 工商舖有可能涉及改建或僭建(如閣樓、消防系統改動)。若合約註明「現狀買賣」,買家可能無法以僭建為由「踢契」(取消交易),反被視為違約。 |
| 3. 市場波動與投資策略 (Market Volatility) | ⭐⭐⭐ | 當樓市下行,買家發現「買貴了」,或者找到性價比更高的盤源。此時買家可能計算過「撻訂損失」小於「資產貶值幅度」,選擇止蝕離場。 |
撻訂經常發生於買家未正確評估自身財務能力的情況下。有時候,買家往往低估了買樓所需的總成本,包括首期、印花稅、律師費、按揭保險費、物業代理佣金等多項額外開支,導致資金不足。買家有時也錯估自己能從銀行借貸的按揭額度,或銀行對物業估價不足,無法獲得預期貸款,最終被迫放棄交易,失去訂金。
有些買家依靠親人擔任按揭擔保人,當擔保人自身財務狀況變化(如自己買樓)會導致銀行調低按揭成數,提高首期並收緊供款與入息比率的壓力測試要求。結果買家未能通過壓力測試或獲批按揭,被迫撻訂。
成交期間,金融市場和政策變化可能引起物業價格波動,特別是樓花預售項目。物業價格跌或銀行估價低於成交價,買家需「補差價」或增加首期支出,部分買家因租金壓力或對未來樓市走勢悲觀,選擇撻訂退出交易以減低風險。
許多投資者誤以為工商舖交易與購買新樓一樣有「冷靜期」,這是一個危險的誤解。
若買家在工商舖交易中撻訂,潛在的財務責任不僅僅是訂金。以下是賣方可追討的項目清單:
Q1: 如果銀行估價低於成交價,我可以取消交易並取回訂金嗎?
A: 通常不能。 除非合約中有特別註明「交易須受限於銀行成功批出貸款」,否則銀行估價不足是買家的個人財務問題。買家必須自行補足首期差額,否則視為違約,訂金將被沒收。
Q2: 工商舖買賣合約中的「現狀買賣」是什麼意思?
A: 這意味著買家同意接受物業在簽約時的物理狀態及法律狀況。如果簽約後才發現有僭建或非法改動,買家很難以此為由拒絕成交。因此,簽約前的專業查驗至關重要。
Q3: 賣方可以無限期追討「重售差價」嗎?
A: 雖然法律允許追討,但賣方也有責任「盡力減少損失」(Mitigate Loss)。賣方應在合理時間內以市價重售物業,才能有效向原買家追討差價。如果賣方故意拖延或賤賣,法庭未必會判決全額賠償。
撻訂風險可透過謹慎財務安排、嚴格審核合約條款與依靠專業團隊大幅降低。物業買賣牽涉金額高、違約責任重,買家務必三思而行、做好風險管理,避免因疏忽或判斷失誤帶來嚴重損失,亦可以聯繫美聯工商舖專業團隊,為你提供最有效的建議。
免責聲明:本文僅供參考,不構成法律或投資建議。物業交易涉及鉅額資金,簽約前請務必諮詢專業律師及地產代理。
頁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