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業買賣「撻訂」3大常見原因

全部資訊I2025/11/25

thumbnail

在香港工商舖(工業、商業、店舖)物業交易中,「撻訂」(取消交易)的後果遠比住宅嚴重。本文將詳解導致撻訂的三大主因(估價不足、業權問題、市場波動),並對比住宅與非住宅物業在法律責任上的關鍵差異,特別是關於「追收差價」與「必買必賣」條款的風險。

什麼是「撻訂」?

「撻訂」在物業買賣中,指的是買方或賣方在簽署買賣合約並支付訂金後,因為某些原因決定不再繼續完成交易的行為。撻訂的後果可能十分嚴重,不僅會失去訂金,還可能會被「追差價」,導致意料之外的損失。

為什麼會發生「撻訂」?

根據市場經驗與地產代理數據,工商舖交易失敗通常並非單一原因,而是以下三大因素的綜合結果:

📊 3大常見撻訂場景

常見場景風險指數詳細原因分析
1. 銀行估價不足 (Valuation Gap)⭐⭐⭐⭐⭐發生率最高。銀行對工商舖的估價往往比住宅更保守。若成交價高於銀行估價,買家需「抬錢上會」(支付額外首期)。若資金不足,被迫放棄訂金。
2. 業權或僭建問題 (Title Defects)⭐⭐⭐⭐工商舖有可能涉及改建或僭建(如閣樓、消防系統改動)。若合約註明「現狀買賣」,買家可能無法以僭建為由「踢契」(取消交易),反被視為違約。
3. 市場波動與投資策略 (Market Volatility)⭐⭐⭐當樓市下行,買家發現「買貴了」,或者找到性價比更高的盤源。此時買家可能計算過「撻訂損失」小於「資產貶值幅度」,選擇止蝕離場。

計錯數(財務能力評估錯誤)

撻訂經常發生於買家未正確評估自身財務能力的情況下。有時候,買家往往低估了買樓所需的總成本,包括首期、印花稅、律師費、按揭保險費、物業代理佣金等多項額外開支,導致資金不足。買家有時也錯估自己能從銀行借貸的按揭額度,或銀行對物業估價不足,無法獲得預期貸款,最終被迫放棄交易,失去訂金。

按揭擔保人問題

有些買家依靠親人擔任按揭擔保人,當擔保人自身財務狀況變化(如自己買樓)會導致銀行調低按揭成數,提高首期並收緊供款與入息比率的壓力測試要求。結果買家未能通過壓力測試或獲批按揭,被迫撻訂。

市況突變及物業估價不足(樓市波動和政策改變)

成交期間,金融市場和政策變化可能引起物業價格波動,特別是樓花預售項目。物業價格跌或銀行估價低於成交價,買家需「補差價」或增加首期支出,部分買家因租金壓力或對未來樓市走勢悲觀,選擇撻訂退出交易以減低風險。

工商舖 vs. 住宅的「撻訂」後果差異

許多投資者誤以為工商舖交易與購買新樓一樣有「冷靜期」,這是一個危險的誤解。

⚖️ 法律引用與對比

  • 一手住宅 (有保障): 根據《一手住宅物業銷售條例》,買家在簽署臨時買賣合約後 5 個工作日內若決定放棄,通常只需沒收 5% 訂金,發展商一般不得追究其他賠償(如差價)。
  • 工商舖物業 (無冷靜期): 工商舖交易受《普通法》及合約法約束。
    • 無冷靜期: 一旦簽署臨時買賣合約,即具法律約束力。
    • 必買必賣: 賣方有權要求「強制履行合約」(Specific Performance)。
    • 無限額賠償風險: 若買家違約,賣方除沒收訂金外,有權追討重售後的差價及相關損失

違約賠償計算:你可能要賠多少?

若買家在工商舖交易中撻訂,潛在的財務責任不僅僅是訂金。以下是賣方可追討的項目清單:

  1. 已支付的訂金: 全數沒收(通常為樓價的 3%-5% 或 10%)。
  2. 重售差價 (Price Difference): 若業主後來將物業賣出,成交價低於原合約價格,業主可向原買家追討該差額。
    • 例子:原價 2000 萬,撻訂後市況差,業主以 1800 萬重售。業主可追討 200 萬差價。
  3. 雙邊佣金 (Commission): 買家需支付自己及賣方原本應付的地產代理佣金。
  4. 法律費用與利息: 涉及的律師費及交易拖延期間的利息損失。

預防撻訂的策略建議:

1. 審慎財務規劃

  • 預先申請按揭預批:在簽臨約前先獲按揭貸款「預先批核信」,確認貸款額度與條款,避免估價不足或批核失敗。
  • 精準計算總開支:包括首期、印花稅、律師費、代理佣金、裝修等支出,預留充足流動資金應急。
  • 避免過度槓桿:控制貸款成數及供款佔入息比例,不應全靠高成數按揭或短期貸款入市。

2. 深入了解市場與物業條款

  • 研究樓市走勢:觀察地產指數及地區成交趨勢,避免在價格高位盲目追入。
  • 仔細審閱合約:細閱臨約及正式合約條款,關注違約責任、賠償細節及「殺大訂」等條文,若有疑問須徵詢專業律師意見。
  • 選擇信譽發展商及代理:有信譽的發展商、地產代理能提供更可靠的資訊與跟進,減低爭議風險。

3. 淘汰高風險情境

  • 慎選建築期付款項目:長成交期新盤「樓花」易受市況波動及銀行估價影響,進場前應衡量風險及資金周轉能力。
  • 留意擔保人政策:如安排親友作擔保,須評估其未來買樓、信貸狀況變化對自身按揭資格的影響。
  • 謹慎移民/重大變動計劃:有移民或工作調動打算,應避免作出難以承擔的置業承諾。

4. 強化法律與程序意識

  • 保存每一步紀錄:保存同銀行、律師、代理的所有通訊和批核文件,有助日後追討或舉證。
  • 知悉追討時限與法律救濟:如遇爭議,依照香港《時效條例》尋求六年內法律追討權利,必要時諮詢法律專業人士協助談判或訴訟。
  • 簽約前專業審核:如遇複雜個案(如產權有問題、權益持有人眾多),必須請律師詳細查冊及審核契約細節。

常見問題 (FAQ)

Q1: 如果銀行估價低於成交價,我可以取消交易並取回訂金嗎?
A: 通常不能。 除非合約中有特別註明「交易須受限於銀行成功批出貸款」,否則銀行估價不足是買家的個人財務問題。買家必須自行補足首期差額,否則視為違約,訂金將被沒收。

Q2: 工商舖買賣合約中的「現狀買賣」是什麼意思?
A: 這意味著買家同意接受物業在簽約時的物理狀態及法律狀況。如果簽約後才發現有僭建或非法改動,買家很難以此為由拒絕成交。因此,簽約前的專業查驗至關重要。

Q3: 賣方可以無限期追討「重售差價」嗎?
A: 雖然法律允許追討,但賣方也有責任「盡力減少損失」(Mitigate Loss)。賣方應在合理時間內以市價重售物業,才能有效向原買家追討差價。如果賣方故意拖延或賤賣,法庭未必會判決全額賠償。

撻訂風險可透過謹慎財務安排、嚴格審核合約條款與依靠專業團隊大幅降低。物業買賣牽涉金額高、違約責任重,買家務必三思而行、做好風險管理,避免因疏忽或判斷失誤帶來嚴重損失,亦可以聯繫美聯工商舖專業團隊,為你提供最有效的建議。

免責聲明:本文僅供參考,不構成法律或投資建議。物業交易涉及鉅額資金,簽約前請務必諮詢專業律師及地產代理。

頁頂

聯繫我們

我們的代理團隊隨時準備解答您的問題。

WhatsApp對話

點擊線上對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