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會信心問題致流標發生
當社會信心不足對各項經濟活動也有所影響,個人而言,大眾會傾向儲蓄而少作消費,亦因為就業較為困難而不會輕易轉職。而在物業市場方面,投資者的活躍度會下降,而發展商在投資任何項目的態度也會更為審慎。正因為這個原因,近年頻頻出現流標的情況,最近市建局的啟德道/沙浦道重建項目亦是流標收場。
上述重建項目在7月完成招收意向書程序,當時合共接獲30份意向書,後於9月底正式招標卻只有長實入標,加上標書的條款與市建局條款存在差異,以致最終收回標書並流標。發展商沒有積極入標是源於前景的不明朗。此外,發展商其實寧願「貴投貴賣」,而不願低價投地卻把土地閒置。
除了部分以收租為主的發展商外,發展商之道為售樓牟利,但如果計算成本回報後,未能快速投入項目的發展,便有機會閒置土地且有利息支出。假如出現如此情況,不參與投標便成為最好的選擇。再加上,入標亦有計算材料支出、設計圖則等事前準備及時間成本。
面對今次流標,市建局表示會研究重新招標或由局方自行發展。筆者認為重新招標的機會較大,因為政府並不在行自行發展。現時政府的赤字嚴重,每個部分也要量入為出,連經驗豐富的發展商也不敢冒險,假如自行發展,成本可能更難控制。而且,政府轄下沒有建築公司,很多部門亦把執行工作外判,就算自行發展亦需為項目工程招標,很可能是合作或包底的形式。
當局亦有提及收回標書對市建局的財務狀況造成一定壓力,考慮在適當時候再安排發債或銀團借貸。銀團借貸發債需要經過評級,雖然市建局是公營機構,但同樣需要被視為具有潛質才可獲得良好的借貸條件,例如若真的自行發展項目,便須定下完善方案。還是成功招標才是最好增加局方收入的途徑。
刊載日期:02/12/2024
圖片來源:網上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