動漫節成香港零售新引擎 國際化策略顯成效
近日走在香港街頭,特別是在會展站一帶,隨處可見精心打扮的年輕cosplayer(角色扮演者)。這些色彩鮮明的動漫角色扮演者不僅為城市增添活力,更成為帶動本地消費的新勢力。剛落幕的香港動漫電玩節,主辦方稱今年特別強化國際化元素,吸引48個國家及地區的參與者,場內場外都洋溢著熱鬧氣氛。這些現象反映,動漫文化已從次文化蛻變為拉動零售、旅遊的經濟新引擎。
今年動漫節的國際化策略成效顯著,主辦方積極吸引海外參展商及cosplayer,包括中東、東南亞等新興市場,並以「亞太動漫樞紐」為定位,成功擴大影響力。參展商普遍表示生意有雙位數增長,而動漫迷的消費力更延伸至場外︰餐飲、住宿、景點觀光均受惠,這種綜合消費,證明文化展與商業效益完全能夠相輔相成。
動漫節正形成獨特的「粉絲經濟」生態。有傳媒訪問了一位來自河南的少女,月入僅2,000港元仍專程來港參展,同時亦會跟動漫界朋友到旺角、深水埗逛街;亦有「粉絲」表示無預算地在場內掃貨,反映動漫文化能激發「情緒消費」。當消費者對IP/動漫產生情感連結,便願意不斷購物,筆者認為,本地玩具商若能把握這種心理,開發更多具故事性的限定商品,將可創造更高附加值。
在動漫節舉行期間,天文台一度發出黑色暴雨,但人潮在會展依然魚貫入場會展,見證著動漫文化在香港的蓬勃生命力。當一個展覽能吸引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專程來港消費,其經濟效益已遠超場內交易額。政府不妨把動漫納入「盛事經濟」重點元素之一,與參展商合作開發動漫主題旅遊路線,為香港零售注入新活力。
美聯旺舖董事江靜明先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