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港通關 料今年中旬商廈成交按年升約3成
望穿秋水,中港於1月8日正式首階段通關,可是暫時旅客人流不似預期,不少北區的零售及飲食商戶亦大嘆未見內地客蹤影,擔憂經濟難以復甦。另一邊廂,《彭博》及穆迪等均調高對香港今年經濟增長預測,甚至預料增長勝於新加坡。筆者認為,雖然在通關初期,內地城市與港往來仍需時復常,加上農曆新年是回鄉度歲的時節,訪港內地旅客數目自然較少,惟最差時間已過,料今年3月將見經濟開始復甦回暖,進一步帶動工商舖成交上揚。
在疫情前,內地旅客佔整體訪港旅客約8成,長逾3年的疫情及封關令本地百業受重挫,首當其衝是本地經濟支柱之一的旅遊及零售業,更曾引發商戶結業及裁員潮,而中港通關後旅客重臨、商貿活動回復正常,便成了業界眼中的「救命丹」。可是這數年間,本地市場及內地民眾的生活習慣均經歷了巨大轉變,例如昔日到港掃購名牌衣飾及日用品的旅客,或早已習慣採用網購及代購服務,或直接購買內地品牌,因此即使本地零售業回暖,仍能否於中港通關後回復昔日光輝,亦屬未知之數。
惟可肯定是,中國是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,經濟發展仍勢頭強勁,即使中美貿易角力多時,美方仍須與中方洽談合作,皆因通脹高企下,若然歐美棄用內地生產鏈及進口產品,只會加重美企經營成本及當地人民生活開支,實屬不智。然而,近日在港舉辦的香港玩具展便是中港通關後的首場國際商貿展覽,此吸引了不少外資前來,尋找與內企的合作機會,更有內地參展商明言,這是近3年來,首次重臨國際展覽,與生意夥伴面對面洽談,及親身展示商品。
可見香港的「橋頭堡」角色仍為重要,未來隨著內地進一步放寬防疫措施,勢有更多中資企業到港,藉香港的外向型經濟體系,以及法律及稅務上的優勢,拓展海外市場。同時亦將有更多外資企業重回香港,進軍14億人口的內地市場。
可想而知,除了即時受惠的零售業,淡靜多時的商廈市場亦蓄勢待發,並將有更多外資及內企會重駐中環及金鐘一帶的甲廈,預料今年中旬的整體寫字樓成交將按年升約30%。
刊登日期: 2023/01/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