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施政报告2025】于9月17日发表,香港政府已完成逾40场谘询会,广泛收集各界意见。行政长官李家超强调报告将聚焦「拼经济、谋发展、改善民生」,特别在楼市松绑、商厦活化及基建扩张等方面释放利好信号。对于工商铺投资者而言,这份报告带来重大转机,本文综合消息,助您掌握投资先机。
一、吸引外来资金/企业措施
优惠政策包与招商
- 财政司司长带领制定促进产业和投资的优惠政策包,涵盖批地、地价、资助及税务减免,吸引高增值产业和高潜力企业落户香港。
- 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及投资推广署灵活运用政策包,与企业洽谈落户细节,由财政司司长拍板。
- 研究更灵活机制,容许行政长官及财政司司长制定符合国际规则的税务优惠措施。
引进与发展产业
- 新型工业化与科创:
- 以科创带动高增值制造,促进新型工业化,加快培养本地及引进境外新兴产业,推动经济多元发展。
- 飞机回收与航空产业:
- 引入欧洲领先航空服务公司,设立飞机拆件及高价值零件回收交易服务,促进贸易、保险、融资、租赁等产业。
- 与香港国际航空学院合作,培训专业技术人才,巩固香港国际航空枢纽地位。
- 生命健康科技产业:
- 香港具备成熟「政产学研投」系统,配合国家创新药研发,开拓国际市场。
- 吸引国际及内地顶尖药企落户,进行罕见病药、高端肿瘤药及先进疗法制品的临床试验。
- 透过河套「大湾区临床试验协作平台」,实现港深同步试验,筹备「国际临床试验学院」。
- 2026年成立「香港药物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中心」,提交医疗器械立法建议,推行「1+」新药优先审批机制。
- 医管局成立「引进创新药物及医疗器械办公室」,引入具成本效益的创新药械。
- 新能源产业:
- 为实现碳中和,推动可持续航空燃料(SAF)产业链,与内地合作在大湾区发展SAF上游至生产。
- 推行《香港氢能发展策略》,开展氢能试验项目,制定氢能标准认证,与广东共建氢能湾区走廊。
- 2026年上半年启用全港首间大型电动车电池回收设施,促进电池回收产业。
- AI与数据科学:
- 将AI作为核心产业,推动「AI产业化、产业AI化」,以「加强基建、推动应用导向」为策略。
- 成立「AIR@InnoHK」平台及「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」,吸引国际AI人才,预留30亿元支持前沿科技研究。
- 强化融资渠道,利用港投公司投资AI企业,推动内地数据跨境流动至河套用于科研。
- 推出北区沙岭数据园区,提供先进算力设施。
- 推动AI公务及商务应用,确保安全治理,应用场景包括交通管理、便民服务、医疗诊断等。
内地企业「出海」平台
利用香港出口平台优势,吸引内地企业设立财资中心及区域总部,进行跨境结算、融资及专业服务。 成立「内地企业出海专班」,由商经局督导,提供多元方案,包括:
- 推动内地银行在港设立区域总部,开拓东南亚及中东市场。
- 优化财资中心税务宽减,与沙特PIF合作设立10亿美元投资基金。
- 带领银行及中小企拓展东南亚市场,推广展览业及碳排放核算服务。
国际资产及财富管理中心
- 优化「跨境理财通2.0」,内地投资香港财富产品户口增至11万个。
- 优化基金、家族办公室及附带权益税制,推动房托基金纳入「互联互通」。
- 优化「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」,非住宅物业投资额上限增至1,500万元,住宅物业成交价门槛降至3,000万元。
二、北部都会区发展新措施
成立「北都发展委员会」
北都与深圳接壤,面积和未来人口约占香港三分之一,是香港的战略发展区域,具有巨大经济价值和发展潜力,能创造大量职位和提升生产力。为更好发展经济、改善民生,由行政长官李家领导「北都发展委员会」将会作主导,制订北都各发展区的营运模式,推动大学城建设;拆墙松绑简化行政程序;采取安全省时省钱的建造方法;及订立加快发展北都的专属法律。
政府会引入和培育产业,创造职位和提升生产力,并制订优惠政策包予发展商,以更快、更灵活的方式与产业商讨落户细节,创造更多高收入的优质职位及提升生产力。
成立北都发展委员会,引入产业重大项目最佳衔接期。委员会分为3大组别,第一为发展营运模式设计组,按规模及区域度身定制其营运模式,为产业园区成立园区公司。制定公私营营运模式,由价高者得的制度转向产业绑定的双向模式。第二,大学城筹划及建设组,研究大学城发展模式,广纳本地内地大学的校长建议,促进内地国际领先研究中心进驻。
北都发展委员会的职能与结构
「北都发展委员会」将把握引入重大产业项目的最佳时机,推动区域发展。委员会下设三大组别,各司其职:
- 发展及营运模式设计工作组
由财政司长领导,根据区域特色及规模,度身定制各产业园区的营运模式,并为园区设立专属公司、专门机构。该组将推动公私营合作,改变传统「价高者得」的制度,转向与产业深度绑定的「双信封制」,以实现更高效的资源配置。
- 大学城筹划及建设组
由政务司长领导,负责研究及规划大学城的发展模式,广泛吸纳本地及内地大学校长的建议,促进内地及国际领先研究中心进驻北都,打造学术与创新的枢纽。三批大学城土地最早将分别于2026年(洪水桥)、2028年(牛潭尾)及2030年(新界北新市镇)供使用,小经将考虑以产业为导向,例如在洪水桥/厦村新发展区一带,融合邻近高端专业服务和职业专才培训联动发展;牛潭尾一带则可考虑配合新田科技城和河套区的整体创科发展,包括生命健康科技产业,并与第三间医学院及综合医教研医院等联动发展。
- 规划及发展工作组
由财政司副司长领导,专注简化行政程序,制定专属法律框架,采用安全、高效、节约成本的建设方法,确保北都发展项目快速推进。
透过以上措施,北都发展委员会将有效整合资源,推动北都成为香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,为市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。
简化北都行政措施
灵活批地 推动企业投资
- 采用灵活土地批拨方式,吸引企业落户及投资。
- 租约批地可超七年,提供更大弹性。
- 按产业政策,采用公开招标、限制性招标或直接批地。
- 允许北都土地业权人主动交回政府拟征收的土地,抵销北都新发展区原址换地或「片区开发」费用,鼓励市场参与。
试行「分阶段开发」模式
- 参考内地「1.5级开发」概念,推行「分阶段开发」试点。
- 初期建设低密度先导设施(如零售、娱乐、会议展览),吸引企业、创造收益、汇聚人流。
- 洪水桥率先试行商业用地「分阶段开发」,公开征求市场意见。
- 采取多元开发模式(如原址换地、「片区开发」),加速市场参与及发展。
了解更多「片区开发」资讯
制定产业优惠政策包
- 财政司司长领导相关部门及公营机构,制定涵盖批地、地价、资助及税务减免的优惠政策包。
- 吸引高增值产业及高潜力企业落户,推动高质量发展。
- 投资推广署及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灵活运用政策包,与企业洽谈落户细节,并向财政司司长汇报决策。
- 研究建立灵活机制,允许行政长官及财政司司长制定符合国际规则的税务优惠。
「加快发展北都」专属法律
行政长官将推动制定专属法律,加快北部都会区的发展,具体措施包括:
- 授权简化程序:授权政府制定简化的法定程序,成立法定园区公司,负责管理及推动指定区域的发展。
- 专项拨款渠道:为园区公司设立专项资金注入机制,确保资金到位,支持项目快速推进。
- 促进跨境流动:制定便捷的管理办法,促进人流、物流、资金流及数据和生物样本流的跨境流动,吸引科研及高端制造业落户香港。
- 加速审批流程:加快建筑图则的审批速度,放宽各分区大纲图的准许用途,灵活微调发展参数。
- 高效土地征收:加快处理征收土地的赔偿事宜,缩短项目启动时间。
加速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发展
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(河套合作区)位于深圳河两岸,涵盖深圳园区及香港园区,凭藉「一区两园」的独特优势,推动两地创科深度合作。
- 香港园区进展:河套香港园区第一期首三座大楼已落成,聚焦生命健康科技、微电子、新能源及人工智能等支柱产业,租户正陆续进驻。余下五座大楼预计于2027年起陆续竣工。
- 未来规划:
- 今年内推出第一期余下用地的选定地块。
- 完成第二期发展规模、产业分布及总体布局规划。
- 推行「边建设、边进驻」模式,灵活提供工作空间,让企业可提前进驻,无需等待整个园区竣工。
新田科技城发展蓝图
新田科技城占地约210公顷(不包括占地87公顷的河套香港园区),定位为创科产业的战略基地。政府将于今年内发布《新田科技城创科产业发展规划概念纲要》,内容涵盖:
- 顶层设计及产业定位。
- 各片区的统筹发展及布局。
- 引导市场资源投入的策略,促进创科生态系统的形成。
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
为支持北部都会区的发展,政府正加速推进以下交通基建项目:
- 铁路项目:
- 古洞站及洪水桥站工程正全速推进,预计分别于2027年及2030年竣工。
- 已与港铁公司签订第一部分项目协议,采用新思维同步推进北环线主线及支线,目标于2034年或之前开通。
- 跨境铁路:
- 港深西部铁路(洪水桥至前海)将连通港深两地地铁网络,提升大湾区基建互联互通,增强企业进驻信心。
- 已就香港段项目邀请承建商及营运商提交意向书,项目正全力推进。
三、打造国际航空枢纽:「机场城市」计划
香港国际机场三跑道系统已于2024年底启用,客运量升至1.2亿人次、货运达1,000万吨。施政报告2025将进一步扩大机场城市规模,涵盖60公顷陆地及200公顷海域,总投资逾1,000亿元,打造「SKYTOPIA」品牌,标志着本港迈向全球航空枢纽新里程,这对工商铺投资者意味着:
- 扩大「机场城市」规模:亚洲国际博览馆二期工程已启动,预计于2028年落成。机管局明年初将就游艇港湾及配套设施邀请发展意向书,同步建立艺术产业生态圈、开设空运鲜活市集等。
- 推进「机场城市」游艇港湾建设:额外提供超过500个泊位,包括可容纳80米以上超级游艇的泊位。
- 构建机场城市艺术生态圈:集艺术创作工作室、画廊及贸易于一身,并建设大型艺术品仓储及配套。
- 区域联动:纳入港珠澳大桥口岸及东涌东,集商业、休闲、旅游于一体,利好零售铺位及商用物业租金上涨。
另外,由10月起,政府会扩大飞机乘客离境税的豁免范围,涵盖经水路和陆路来港转机的乘客。预计可以吸引更多旅客到港消费,带动香港零售及服务业。
四、增加学生宿舍供应
非本地生学额上限提升:
- 2026/27学年起,资助专上院校非本地生自费就学人数上限从本地学额的40%增至50%。
- 资助研究院研究课程超额收生自资学额上限从100%增至120%。
城中学舍计划:
- 2025年7月推出,允许商业大厦(包括酒店)改建学生宿舍免改划手续,保留过剩地积比。
- 即日起,拆卸原有商厦后重建的新学生宿舍亦可享受同等优惠。
- 政府将于今年内预留商业或其他土地兴建新宿舍,邀请市场提交意向书。
五、中小企支援计划
- 融资担保计划:延长「中小企融资担保计划」八成担保产品申请期两年,及「还息不还本」安排一年,鼓励银行弹性处理企业信贷。
- 宽减收费:政府将减收非住宅用户50%的水费及排污费,每户每月宽减额上限分别为10,000元及5,000元,预计约26万个非住宅用户受惠;减收工商业污水附加费50%,预计约35 000个主要为饮食业的商户受惠。另外,豁免小贩、食物业、渔农业、酒牌等的牌照*及许可证首次签发或续期费用,预计逾6万个持牌人受惠。以上各措施为期一年。
- 简化食肆发牌制度:容许新经营者边开业边完成正式牌照申请;「先发牌、后审查」进一步加快了审批程序;为进一步加快审批食肆露天座位的申请,食物环境衞生署会采用新方式,主动统筹各相关部门一同进行「会审」共同处理问题。
- BUD专项基金:注资14.3亿元,扩大资助范围至8个「一带一路」经济体,推广企业参与展览及出口活动。
*食物业牌照包括暂准食物业牌照(如适用),涵盖普通食肆牌照、小食食肆牌照、水上食肆牌照、烘制面包饼食店牌照、冻房牌照、工厂食堂牌照、食物制造厂牌照、新鲜粮食店牌照、冰冻甜点制造厂牌照、奶品厂牌照、烧味及卤味店牌照、受限制出售食物许可证和综合受限制出售食物许可证。至于渔农业牌照,则涵盖海鱼养殖业牌照和饲养禽畜牌照。
政策转向带来市场新机遇
《施政报告2025》预计将为香港工商铺市场带来多项积极政策调整。从吸引投资移民,到北部都会区发展,这些措施有望为市场注入新动力。
地产业界普遍认为,若政府能采纳部分务实建议,将有助于激活楼市交投,稳定市场信心,并为香港长远的房屋及经济发展奠定更稳固的基础。
对于工商铺投资者而言,需要密切关注这些政策动向,及时把握市场机遇,尤其是在北部都会区发展和商厦转型等领域,可能存在着巨大的投资潜力。
2025年《施政报告》于9月17日发表,市民可透过立法会官方网站观看直播,报告发表后全文将上载至《施政报告2025》官方网站。
大家亦可以关注美联工商铺网页及社交平台,掌握工商铺市场最新消息。